2025 年 4 月 23 日,“上海氣候周 2025”-“協同創新 綠鏈寶山” 暨產業創新系列第 74 期 “綠色制造” 產融對接專場活動在寶武碳中和產業園隆重舉行。本次活動在寶山區發改委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上海代表處的指導下,由上海氣候周執行委員會、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和上海企業發展專家志愿總隊聯合主辦,以 “綠色制造” 為核心,匯聚多方力量,深入探討綠色低碳發展的前沿趨勢與實踐路徑,為寶山乃至全國的綠色轉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碰撞與合作機遇。
活動伊始,寶山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高虹軍在致辭中表示,寶山肩負著上海 “綠色低碳轉型樣板區” 和 “綠色低碳供應鏈核心功能區” 的使命,已形成千億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其中綠色制造業規模達 482 億元,占比近 50%。未來,寶山將從平臺化、專業化、智能化、國際化四個維度,推動碳數據底座、碳標準體系建設,打造零碳園區和工廠,助力上海 “雙碳” 目標實現。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上海代表處辦公室主任徐晶晶向與會者全面介紹了協會的發展歷程及上海代表處的運行情況。她指出,上海代表處秉持“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管理”的理念,在政策倡導、資源整合、服務支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上海代表處已構建起完善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展望未來,上海代表處將重點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助力中小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依托AI技術賦能,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并積極拓展國際化合作渠道,助力中小企業走向世界。這些舉措的實施,將為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執行秘書長王威向與會者介紹了低碳專委會情況。作為長三角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搭建政企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政府部門、龍頭企業及高校智庫共同推進雙碳目標實踐;同時專委會以聯合發起“上海氣候周”為支點,構建國際合作樞紐,推動中國方案對接世界標準。未來低碳專委會將依托寶武碳中和產業園實體載體,打造綠色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賦能中心,形成全鏈條服務體系,系統性驅動區域低碳轉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
活動現場舉行了兩項重要簽約儀式,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上海代表處辦公室主任徐晶晶與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執行秘書長王威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未來將聚焦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 三大方向,整合中小企業資源與低碳領域頂尖技術,共同打造服務標桿,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并邁向 “專精特新”小巨人。
寶山區人民政府友誼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林必德與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執行秘書長王威完成低碳專委會落地簽約儀式,正式落地于寶武碳中和產業園 “綠色低碳方案解決中心”, 雙方將以此次落地簽約為契機,為友誼路街道“綠色低碳方案解決中心”注入技術支撐、活動策劃及標準引領的動能,推動區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進程。
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特聘教授杜歡政在《循環經濟在中國的本土實踐及國際化探索》的主題分享中指出,全球面臨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暖、海洋塑料污染三大環境挑戰,生物基與循環材料是碳減排關鍵。他強調,政策在生物制造產業發展中至關重要,政府應出臺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投身生物基材料研發生產,引導社會資本流入,助力上海搶占生物制造產業制高點。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上海代表處嚴同球秘書長在專題政策解讀中提到,《上海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涵蓋梯度培育、要素保障、創新支持、國際化與人才引育等六大方面20條措施。上海作為全國經濟龍頭,已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的優質企業梯隊。嚴同球秘書長強調專精特新將成為未來企業的標配,企業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建議企業對標資本市場規則和要求,心無旁騖,專注主業,加大創新和人才培養,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水平,引起與會企業共鳴。
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恒冉在《共建 ESG 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中提到,隨歐盟碳關稅、ISO ESG 標準實施,ESG 成 “必答題”。中國要求重點企業 2026 年起強制披露 ESG 報告,中小企業需借評級提競爭力。上海正通過《中小企業 ESG 信息披露指南》等標準建設,推動企業將 ESG 融入供應鏈管理、碳排放核算等環節。越來越多企業通過綠色金融和碳足跡管理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項目路演環節,綠色技術落地場景亮點紛呈。聯合赤道、同凈生物、貽賽新材料三家企業分別展示了綠色轉型解決方案。
聯合赤道:聚焦碳資產開發與 ESG 評級,通過建筑碳信用產品(如吳淞醫院節能改造項目年減排 2363 噸)助力企業實現 “成本中心” 向 “利潤中心” 轉化。
同凈生物: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開發高效復合菌劑處理工業廢水、固廢,其 “微生物絮凝劑” 相比傳統化學藥劑,絮凝率提升至 98.2%,成本降低 40%。
貽賽新材料:推出 “五色陽光” 系列隔熱涂料,通過氣凝膠等材料實現建筑節能 30%-6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項目年節電超 300 萬度,碳減排收益顯著。
在活動的圓桌討論環節,徐晶晶主任擔任主持人,與多位行業領軍者展開深入探討。來自寶地資產、歐冶云商、中冶檢測、合力投資等機構的嘉賓圍繞政策對接、數字化轉型、標準認證、資本驅動等議題展開熱議。
上海寶地不動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吳淞產城發展中心高級副總裁 李銘提出 “產業空間 + 綠色服務” 模式,助力更多中小企業在綠色低碳化、產業化發展的賦能作用。
歐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綠碳事業部總經理 徐少兵分享了鋼鐵行業碳足跡追蹤案例,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供應鏈碳數據透明化。
中冶檢測認證(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上海(寶山)綠色低碳評估認證研究院副院長 劉佩蘭強調標準認證對技術革新的驅動作用,以及建筑領域的綠色化成效,建議更多綠色企業參與標準制定。
合力投資董事總經理胡月分享了新產品在導入行業時,如何做好技術適用性和價格適用性的內容。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副秘書長/標準創新發展中心監事姜林針對氣候變化的框架下,綠色化企業出海需要注意的合規風險防范控制等相關提示及建議。
最終,嘉賓們以“看清形勢“”堅持”“智慧化、綠色化””韌勁“”節奏”“創新”等關鍵詞,凝練出綠色制造未來三年的核心競爭力方向。
活動在上海氣候周執行委員會聯席主任、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副會長兼低碳經濟專委會主任鄒榮的總結致辭中落幕。鄒榮主任呼吁全球伙伴加入并協同打造上海氣候周“氣候公園“韌性標準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到多個領域,創建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互相融合的新生態文明實踐示范,推動生態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同實現。低碳專委會落地寶山也希望能夠與寶山的綠碳企業共同合作,協同創新,共同開拓綠色應用場景,推動綠色技術成果轉化,為全國綠色低碳轉型提供 “上海經驗”。 也為更多企業融入全球綠色供應鏈提供創新范本。
上海氣候周秉持“中國行動、亞洲聲音、世界標準”的宗旨,致力于向世界講述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故事,傳遞亞洲綠色轉型的聲音,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與引領。此次“協同創新 綠鏈寶山”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政策指導和前沿技術支持,更促進了產學研投等多方力量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展望未來,上海氣候周將繼續發揮國際平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攜手更多生態伙伴,匯聚各方優質資源,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與壯大。我們將持續加強國際合作,深化全球氣候治理,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