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廣東電網公司“兩個工程”同步移交試點工程——中山110千伏源和智能變電站投運。據了解,該工程實現實體工程與數字工程(以下簡稱“兩個工程”)同步投運,該工程在電網建設第一環節建成數字電網,實現實體工程與數字工程同步移交生產運行,可有效提高建設、移交、維護、檢修效率,避免電網工程“逆向”數字化,提升工程全生命周期本質安全水平,探索基建工程和數字電網建設新經驗,加快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和數字電網建設。
標準先行 指引數字工程新方向
“‘兩個工程’建設是又快又好建成基建工程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公司基建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廣東電網公司副總經理程其云表示。
“將設備中心、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圖模文件技術標準進行統一,打通兩者傳輸鏈路,徹底實現生產、調度圖模同源。”廣東電網公司系統運行部副總經理李一泉介紹,圖模及數據同源是“兩個工程”建設的重要成果。
過去,工程圖模由基建專業移交給生產專業,但無法適配調度專業系統要求,專業間存在壁壘,導致兩套圖模并存無法共享。廣東電網公司基建部副總經理孫強認為:“‘兩個工程’建設從設備、數據等方面推動了建設運營一體化,從而實現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雙提升。”
“推進‘兩個工程’建設好比龍舟賽,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方向一致,才能贏。”孫強打了一個比方。今年1月,廣東電網公司成立多專業聯合工作組,編制“兩個工程”建設需求清單,明確電子化移交標準,優化電子化移交流程,制定20余項標準,包括變電站、輸電線路、配網工程數字工程三維模型驗收標準、點云模型與三維設計模型擬合取費標準、主配網電子化移交標準等。
破解傳統基建與生產環節“數據斷層”是工程建設的一個難題。廣東電網公司生產技術部首次將三維設計模型(激光點云、傾斜攝影等)、智能傳感設備(傳感器、攝像頭等)、數據結構(命名規則、格式標準等)及功能指標(智能巡視、安全管控等)納入標準化驗收體系,推動實現智能設備需求前置。
“例如無人機機巢、視頻監控裝置等智能設備的加裝,從‘投產后技改’提前至‘基建階段’,減少后期改造成本與停電影響。”廣東電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總經理任欣元表示,同時要強化設備監造、抽檢與物資質量管控,確保智能設備“零缺陷”入網。
試點驅動 探索“電網一張圖”
數字孿生平臺是“兩個工程”同步移交的“沃土”。廣東電網公司中山供電局資產管理部工程建設分部經理胡筱曼點開數字孿生平臺,中山110千伏源和變電站的實景三維模型搭載變電站運行態各種數據盡收眼底。她介紹,在數字孿生平臺上,“電網一張圖”就能實現物聯網設備狀態的展示,“‘兩個工程’建設的最亮點,是可視化體現所有接線圖、點云模型、設備參數、運行數據,并供生產運行支持系統調用。”
“優化移交流程,實現一套數字孿生模型貫穿建設生產全過程;統一納管規劃態、建設態、運行態數據,探索多專業分工高效協作模式,是110千伏源和變電站承載的兩項重要任務。”廣東電網公司企業架構與數字化部副總經理裴求根說。
后續,廣東電網公司將進一步解決當前面臨的基于模型的建設管理、GIM模型納入移交環節等堵點、難點問題,總結110千伏源和變電站建設經驗,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化工程質量,提升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平臺支撐效能,推動以“兩化”協同促“兩型”建設加快塑造能源電力生產力新質態。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