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7月1日,蒂森克虜伯、西門子能源、Nel Hydrogen、托普索等20家電解槽制造商聯名致信歐盟委員會,敦促歐盟采取更多措施,幫助該行業與更便宜的中國生產商競爭,以確保歐洲制造的設備能夠為歐盟到 2030 年利用電解槽生產 1000 萬噸可再生氫的計劃提供動力。
存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據路透社、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這些公司認為中國對氫能公司的支持創造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這對歐洲電解槽技術和設備制造生產商產生了負面影響。他們在信中表示“中國的綠氫項目一般由國有企業實施,這使得中國企業能夠度過較長的運營虧損期”。
“我不想放棄歐洲,”Nel Hydrogen 首席執行官 H?kon Volldal 表示,他是這封信的簽署人之一?!叭绻覀儾荒茉跉W洲創造對歐洲技術的需求,我們就浪費了歐洲 OEM獲勝的機會。”
另一方面,歐洲氫能銀行于今年4月首次舉辦的拍賣信息顯示,中標項目中近三分之一并不依賴本土技術。歐盟單一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呼吁在五月份收緊拍賣標準并在領英上寫道:“我將努力確保下一次拍賣不會讓補貼技術與歐洲產品進行不公平競爭,并確保歐洲的資金能夠有效減少依賴,而不是相反?!?/span>
顯然這些企業的邏輯經不起任何的推敲,首先任何國家地區對于早期新興行業都有扶持政策。歐洲氫能銀行的拍賣政策實際是直接對綠氫項目進行補貼,補貼時長達10年,且不少歐洲國家自身也發布了補貼政策。而國內國企對于綠氫項目的投資運營實際是在不同經濟制度下扶持早期行業的另類表現形式。其次歐洲進口國內電解槽產品的情況少之又少,布雷頓的說法顯然是偷換概念。所以這些企業所謂“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是不存在的。
歐盟“氫能之困”:真要能源自主還是一門心思的生意
歐洲電解槽企業聯名要求以行政手段阻止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并不是新鮮事,近幾年這些企業一直在推動歐盟出臺相關政策。事實上,歐盟已于今年一季度出臺了《凈零產業法案》,要求到2030年,實現其氣候和能源目標所需的技術至少有40%由歐盟生產,其中就包括電解槽和燃料電池。顯然這些企業并不滿足這樣的政策。
目前全球氫能產業處于早期導入階段,歐洲企業的表現不禁讓氫云鏈小編直呼“蛋糕都沒正式開始做就開始想著怎么分了”。在外企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下,國內主流的聲音都是“先攜手把蛋糕做大,讓氫能先發展起來”。以國內燃料電池車市場為例,今年1-5月燃料電池車配套量前十的企業中,有3家外企。
事實上,如果歐盟真的在氫能產業早期設立大量的法規限制,必然影響全球氫能發展的速度。尤其現在全球各國每年在氫能領域的投資都相對有限,歐盟首次的氫能銀行拍賣就因成本上升導致支持的項目數減少,歐洲實際上已有大量的綠氫項目因成本高被取消。所以歐盟若真的出臺措施干預反而不利于歐盟自身的氫能發展。而歐盟要實現能源自主,氫能是重要的工具。對于歐洲企業的表現,氫云鏈小編不禁要問“歐盟是真的想實現能源自主嗎”。不過從相關報道的評論來看,還是有不少理智的觀點的,相信歐盟執政者也能針對行業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規。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