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按罅ν七M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政府工作任務中排在首位。
此外,報告強調,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定義作出系統性闡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3060”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那么結合現實,我們為什么要發展能源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又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本文將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思考和見解。
一、中國能源結構現狀
2019—2023年煤炭、原油、天然氣進口量
2023年各類能源消費占比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國情。2023年我國原油進口5.64億噸,對外依存度 73.6%;天然氣進口1.2億噸,對外依存度約為42.6%。
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其次是石油,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足,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對這些現狀,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為什么要加快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
l 全球環境: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嚴峻。擴大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占比,是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環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必要之舉。
l 能源安全:我國油氣能源對外依賴度較高,2023年,我國原油、天然氣、煤炭進口量分別增加11%、9.9%和61.8%。提高國內能源自給率,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減少對外依賴的有效途徑。
l 低碳貿易: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落地實施,加快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l 電力供給結構:我國電力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發電為主體,尖峰負荷特征突出,電力無法大規模儲存,電力市場不協調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需要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三、能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
我國能源轉型的方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能源供應體系向更加安全、清潔、高效、經濟的方向發展。二是能源終端消費結構從以一次能源為主向以二次能源為主轉型。
2023年全國電力裝機構成情況
2023年發電結構
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指引、以綠電和綠氫為支撐,非化石能源是我國未來能源供應的主體。
四、如何培育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
在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關鍵在于持續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
1、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持續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給,促進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發展,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電能替代。據分析,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預計在2030年至2035年間達峰、峰值在62億噸標煤以上。屆時,非化石能源占比在30%左右。
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預測
2、發展分布式新能源
加快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分布式新能源具有清潔、低碳、高效等優點,是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碳無憂-綠色能源綜合大屏
3、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積極開展智能電網建設,完善源網荷儲多要素互動模式,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化調控水平和就地就近消納能力。其中,微電網和虛擬電廠的作用尤為關鍵。
微電網主要由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能量轉換裝置、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電系統,能夠在主電網出現問題時獨立運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強電網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碳無憂-微電網管理系統
虛擬電廠可以進行需求側響應,通過信息技術將相對分散的源網荷儲等元素進行集成調控,實現有效“削峰填谷”。同時,還可以提供調頻、調壓、備用等電力輔助服務,增強電網安全性。
易運維-虛擬電廠管控平臺
4、實施節能減排措施
3月13日,國務院對外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將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大力促進先進設備生產應用,推動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升。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設備更新需求會不斷擴大,初步估算將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以上的巨大市場。
千瓦科技節能減排方案
五、結語
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發展的高質量。
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不僅是對傳統能源弊端的有效應對,也是實現“3060”目標的關鍵。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