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個月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統籌運用質量認證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國家碳足跡政策體系的建設有個大致的規劃和落地方向。
但怎么說呢,總覺得只有一個方向,具體怎么走還不是特別明朗。而且這個意見是市監總局自己發的,想要全面推動碳足跡體系建設靠一個部門肯定是不行的。
在大約一個月后的今天,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的文件,也是將關于碳足跡相關體系建設的。但發改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苯影压ば挪?、市監總局、住建部、交通部一起拉上了(為什么沒有生態環境部?)。而且發布的內容有目標、有路徑、有分工、有責任,看起來可執行性明顯就強了很多。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解讀一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這個意見吧!
總體目標
《意見》中對產品碳足跡已經有了量化目標,那就是2025年出臺50個重點產品核算標準,到2030年達到200個!我覺得能夠達成這個條件,我們的碳足跡體系可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了,不過重要的是還得看應用情況。這里沒有貼上碳標簽的產品數量目標,比如到2025年500類,2030年1萬類什么的。嗯,我覺得加加油是可以的。
發改牽頭碳足跡總體工
至少從文件來看,碳足跡這事又變成發改委總牽頭了,然后一些細分的工作由各部門牽頭,市監總局只是其中的一個配合部門,比如在重點任務方面,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是由市監總局牽頭,背景數據庫方面是由行業主管部門(工信、交通、住建等)牽頭,產品碳標識認證則是由國家發改委和市監總局共同牽頭。
團體標準將起重要作用
《意見》提出,除了產品碳足跡核算的通用要求以外,具體產品的碳足跡核算標準鼓勵相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先編制團體標準,條件成熟轉化為行標或者國標。者說明未來具體到產品的碳足跡核算標準將會是各行業百花齊放,不會只捏在那么一兩個標準制定者手里,我覺得是件大好的事情。
背景數據庫建設由各行業自己管理
這條一出,我估計工信部馬上就可以把背景數據庫拉出來,因為據我所知他們搞數據庫已經搞很久了,而且不止一路人馬。當然,《意見》中還加了一個限定詞——在確保方法統一和數據準確可靠的基礎上。所以我覺得各主管部門要發布背景數據庫,還得等背景數據庫編制的統一方法。
另外,各行業主管部門的背景數據庫也不可能自己去建,都是下面的協會、企業、研究機構等編制的,但國內類似的背景數據庫太多,到底用哪一套,就得看行業主管部門的臉色了。
產品碳標識到底誰來發?
關于產品碳標識,這一條說的是國家發改委和市監總局共同牽頭,一般來說,發標簽得有一個簽發部門,市監總局其實是比較適合發的,不知道國家發改委對于這部分為什么要插一腳,做總指揮不好嗎?
碳標識推廣的先后順序
《意見》中關于產品碳標識推廣的先后順序中提到,以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等大型消費品為重點,有序推進碳標識在消費品領域的推廣應用??戳诉@一點我是有點意外的,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都是復雜產品,供應鏈又臭又長,想算清楚很復雜。
其實一開始為了把標識迅速鋪開,應該優先推廣消費者消費頻次較高、計算又比較簡單的日用品如食品、飲料、洗漱用品等,先把概念拋給消費者,更加有利于碳標識的推廣,不知道《意見》這么提是不是有更深層次的考慮,比如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國外碳足跡核算方法的引進與互認
《意見》中提到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前提下,將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國際互認,這一點很重要。中國碳足跡相關政策說實話,是雙碳相關政策領域里落后國際最多的了,完全自己閉門造車是不大合適的,外面還有電池法案什么的等著你呢。
所以我估計最終版本的碳足跡核算方法大概率會借鑒歐盟的PEF相關規則,當然肯定還是要做本土化改造的。
寫到最后
產品碳足跡體系的建設是以碳足跡為基礎的商業體系的前提,其不但在建設過程中會需要大量的雙碳人才,建成以后更是可能在這個基礎設施上產生很多的新產業。可以說碳足跡體系的建設為雙碳業務領域開辟了一條新的賽道,在這個賽道上可能會產生新的獨角獸公司,所以,我們希望這一天快點到來吧!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