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王金南在主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投資成本與技術展望”的視頻報告中指出,預計到2050年,我國能源綠色轉型的產業投資將超150萬億元,電氣化、智慧電網、光伏和風能發電、氫能、工業零碳技術、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負碳技術領域的投資將成為全球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總投資的70%以上。
“要實現碳中和,零碳能源和低碳技術是核心措施。”王金南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已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低碳技術創新已成為緩解氣候變化影響,實現全球溫控目標的核心措施。
王金南表示,氣候變化治理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并促使綠色低碳產業及技術投資的快速增長,預計2020至2050年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投資將超過130萬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我國以能源綠色轉型的產業投資將超過150萬億元。
從全球投資情況來看,去年全球能源投資總額大體上是2.2萬億美元,今年預計能達到2.4萬億美元。其中,清潔能源投資的占比在不斷增長,主要涉及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電網及儲能、電動汽車以及低碳化石燃料等。
技術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王金南介紹,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單位減排成本低于100美元/噸二氧化碳的技術,能夠降低至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碳中和下,預測長遠期的新能源技術成本將進一步下降,到2050年風力發電成本將下降37%至50%,主要歸因于更穩的離岸電站建設,風速的提高,渦輪機尺寸的增加,規模效益使得投資成本下降。另外,光伏發電成本也將進一步下降。
預計未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海上風能發電、陸上風能發電等成本都將顯著下降,并且多數技術成本均低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在此過程中,電氣化、智慧電網、光伏和風能發電、氫能、工業零碳技術、CCUS等負碳技術將成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的優先布局,這些領域投資將成為全球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總投資的70%以上。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