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電子商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網絡電商消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全球零售電商市場快速攀升,其占零售總額的比例從2019年的15%,上升到2021年的21%。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小程序等技術廣泛應用,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模式深化創新,順應了時下多元化、個性化、重視體驗的消費需求。
01 快遞包裝垃圾量增加
我國快遞業務量自2010年起一直位于世界第一,約為全球業務總量的60%,絕大部分是被電商件支撐起來的。由于零售電商業務量的增加,2023年1-10月我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已完成1051.7億件,同比增長17.0%。
但伴隨零售電商和快遞業務快速攀升的,還有快遞包裝垃圾量的增加。在中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經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則為85%~90%。研究發現,雖然快遞紙箱和泡沫箱的回收利用率較高,卻仍有約15%的快遞紙箱、20%~30%的泡沫箱和高達約95%的快遞塑料包裝袋最終將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燒或填埋。
快遞包裝廢棄物不僅會給城市生活垃圾清運增加負擔,還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在我國“雙碳”目標背景下,電商、快遞企業紛紛設立自身的減排目標和路線圖,如何有效管理與快遞包裝相關的碳排放顯得至關重要。
02 使用可循環快遞包裝
事實上,有關部門早就開始關注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問題,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推動快遞包裝的循環利用以及在行業內的綠色發展。
2016年國家郵政局出臺《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首先提出了“要在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取得明顯效果”;2019年,國家郵政局開始快遞包裝綠色化治理,對快遞包裝減量提出了量化指標;2020年年底,快遞的不二次包裝率超過72.1%,瘦身膠帶的使用比例超過96.4%,可循環中轉袋全網應用率達93.8%;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可循環快遞包裝超過1100萬個。
自2021年起,國家郵政局便提出了對可循環包裝的量化要求。2023年提出的“使用可循環快遞包裝的郵件快件達到10億件”的目標若能實現,其對一次性快遞包裝的替代率將達到1%,為國際領先水平。
03 碳減排效益顯著
重視可循環快遞包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對綠色發展的巨大貢獻。一項針對歐洲循環快遞袋生命周期評估(LCA)的研究發現,當消費者通過郵政服務退還可循環塑料袋,循環次數達30次、丟失率約10%的情況下,循環快遞袋相比一次性快遞包裝的環境影響減少近3倍。此外,來自同濟大學的研究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如果使用循環袋完全取代一次性塑料袋,在循環10次的情況下,2021~2030年期間,快遞業的塑料包裝碳排放將減少64.5%;如果循環次數增加到15次,那么減少的比例將達到88.2%。
可循環快遞包裝不僅對環境有利,其經濟效益也十分顯著。通過對推廣使用循環快遞包裝箱情景下的綜合效益情況進行估算,結合現有實踐數據和學術研究成果,發現當循環快遞包裝的循環次數大于28次時,使用循環快遞箱會產生經濟效益。
而當循環快遞包裝的循環次數為6次時,使用循環快遞箱就可以產生碳減排效益。如根據國家郵政局對未來快遞單量的預測數據繼續估算,僅同城快遞業務使用循環快遞箱,其替代率達到30%,且循環率能保持到60次/個時,2023~2030年因替代一次性包裝材料累計可產生的經濟效益約189億元,累計碳減排量將達到117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推廣應用可循環快遞包裝或將成為快遞領域減塑減碳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其規模化之路仍面臨成本劣勢、回收困難、消費者參與度低、循環快遞包裝標準化低以及數據共享與安全等問題的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應盡快建立由政府、相關部門、機構和企業共同搭建的共享回收體系,加強部門協同,落實地方責任。此外,還應大力宣傳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典型做法和工作成效,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快遞包裝社會治理體系。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